葛玮玮:加快“海绵城市”建设,减少“水浸街”| 广州两会

最新信息

葛玮玮:加快“海绵城市”建设,减少“水浸街”| 广州两会
2024-01-16 14:53:00
一座城市如果能像海绵般“吸水”,可防御大雨导致的内涝灾害。尽管广州在“海绵城市”建设上已取得一定成绩,但仍有发生的雨后“水浸街”现象让人感到“海绵城市”建设存在优化提升空间。在广州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上,广州市政协委员、九三学社广州市委委员葛玮玮提交了《关于加快“海绵城市”建设促进韧性城市发展的建议》,希望广州进一步加快“海绵城市”建设步伐。
  葛玮玮介绍,近年来广州成立了“海绵办”,印发了《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》及一系列工作指引, 2022年被评为“中国十大‘海绵城市’”5个A档城市之一,可见“海绵城市”建设已显现成效。很多单位对于“海绵城市”建设,会想到铺渗透地砖、应用管道及蓄水设施等技术,但大面积硬地广场、非透水性路面等仍在不断增加,一些建设方对自然生态调蓄作用的考虑不足,特别是目前仍有自然河道被改造为“三面光”(河底、河两岸均为水泥混凝土面),降低了河道自然生态调蓄作用。“海绵城市”建设示范案例大多为局部或特殊区域,城市大面积常见区域应用的优秀案例推介较少,如各类广场、行车道周边、屋顶绿化等方面,技术升级研究不充分。一些场所本已规划为下沉绿地或蓄水池等海绵设施,但小区居民因容易滋生蚊虫等顾虑要求变更设计,最终无法实施或建成后废弃。上述现象,容易导致广州一些区域“雨至即浸,雨停即退”,对降雨敏感,韧性城市建设不足。
  葛玮玮建议,广州应进一步转变城市发展方式,使“海绵城市”理念深入人心。在城市规划环节加大可蓄水、可透水的建设区域面积,源头减少大面积硬底化铺装;与群众做好沟通解释,确保措施可落地,可见效;管理环节加大考核力度,确保既定目标长效可达。针对老城区“滞、蓄、排”问题深入研究技术攻关,道路广场屋顶区域提出创新高效的海绵措施,加大力度探索城市密集区生态河道建设示范经验。利用城市地理空间信息,建立全市海绵设施和排水系统动态监管模型,进行实时联动调度,并针对老城区及水浸黑点等仿真模拟分析,结合工程试点减少试错成本,提供系统性多维解决方案。
  文|记者梁怿韬
(文章来源:羊城晚报·羊城派)
免责申明: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,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。

葛玮玮:加快“海绵城市”建设,减少“水浸街”| 广州两会

sitemap.xml sitemap2.xml sitemap3.xml sitemap4.xml